My pages

This page shows my ...

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

展望過去、把握現在、不管未來

看到這個標題,相信許多人都會很錯愕,「把握現在」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,但是怎麼會是「展望過去」呢?又怎麼會是「不管未來」,那麼不就是放棄了未來了嗎?

其實,第一次聽到林醫師說出這三句話,剛開始也覺得怪怪的,過去怎麼去展望呢?而怎麼可以不管未來呢?畢竟過去都過去了,還有什麼可展望的?而未來至少可以展望一下吧!

就容我再說一下,為何是「展望過去、把握現在、不管未來」這樣的組合?如果時間是一條拔河的線,我們就隨時處於這條時間數線的現在,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,我們仍然一直在時間數線上的現在,當然就要緊緊握住這條時間數線,所以說是「把握現在」。那麼人是要面對過去?還是面向未來呢?由這三句話的意思:人是要面向過去,所以說「展望過去」,而是要背對著未未,所以是「不管未來」。

這三句話初看起來,好像有一點消極,其實,卻是有很積極面的意義,為何要「展望過去」?因為過去的事已經發生了,不論好壞、成敗,重要的是能夠自我檢討,所以說是「展望過去」,其積極的意義是,看清楚過去的優缺點,也知道如何去改善,那麼就靠現在進行中的我去做,所以就是「把握現在」,只有去做才是「把握現在」的真諦,而不是只在計劃未來,想要等著讓未來的我去做,畢竟未來不可知,所以說「不管未來」。

許多人是緬懷過去、後悔過去、惦記過去、沈迷過去,這是消極面、甚至可能是負面的思考,當然,這樣的思考不是不好,重要的是否在檢討了解過去,能讓在當下的我,「把握現在」去改進、去實現,絕不是僅止於計劃將來,希望未來的我如何、如何做,畢竟未來不是可以掌握的,未來是不可知的,只有好好「把握現在」,去做現在應該要做的事。

另外,雖然說是「不管未來」,並不是放棄了未來,也不是真正不管了未來,如果我們都能真正「展望過去」以及「把握現在」的這條時間數線,那麼不可知的未來,其實不也會按照我們的想法及規劃,迎向未來的這條時間數線吧!

或許很多人都還在沈緬過去、計劃將來,而卻忽略了現在,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,改變一下思維:

展望過去────
把握現在────
不管未來・・・・・・・・

2009/03/28

相關連結:初積知行止

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

初積

看到「初積」這兩個字都懂,可是怎麼想都不會聯想在一起,這兩個字也是從林醫師聽來的概念,非常好因此就與大家分享。

「初」就是開始,「積」就是累積,凡事有開始、有累積,就可以看到、得到、感覺到成果。舉例來說,很多人包括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是一樣,一心想要學好英文,做了許多規劃,要看這本書、或是那本書,要聽ICRT,要讀、要聽大家說英語,想得很多,但是做得很少,其實,若能想著「初積」的理念,也就是「有開始,有累積」,相信在「開始的持續中」,哪怕是一點一滴,都會看得到成果的。

大家都知道「積少成多」、「積沙成堆」的道理,但是這只是講到了「積」,「初積」這兩個字確實是需要連在一起,才更有意義。必須有開始,才能去累積,以學英文來說,就算是臨時中斷了,還是可以隨時開始,這就是「初積」的理念。

固然,慎密周詳的規劃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工作,但是起而行的「初」與「積」,更是能夠確實達成周詳計畫的不二法門。除了學習英文這個例子之外,再舉個人學習彈鋼琴、練氣功、學武術的過程來說,在在需要「初積」的理念與實踐。

學習彈鋼琴這件事,對一個40歲的人來說,看似是件不可能的任務,透過「初」開始去報名鋼琴初級團體班,經過「積」持續的上課練習,可能小朋友一年學會的東西,自己或許是花了三年的時間,不過又何妨呢?這就是「初積」的精神,凡事任何時候都可以「初」,任何片段的時間,都可以去「積」,「初積」不在於口號,「初積」乃在於實踐。

對於「初積」的理念與精神,也可以應用在工作上,有不少人或許認為做某些事,不容易做、不容易推動,會有困難、會有障礙,沒有時間、做不到,然而,如果能夠秉持「初積」,只要「有開始的作為」,「有持續進行的累積」,相信經過「初積」的過程,肯定會有成果的。

「初積」的精神,不在看成果,重要的是「初積」的過程,盡管如此,然而,如果能有「初積」的過程,誰能說會沒有成果呢?

希望「初積」這簡單的兩個字,能給大家做為課業上、工作上、生活上的座右銘,去感覺、感受、感應這個「初積」的力。

2009/03/28

相關連結:事有終始展望過去、把握現在、不管未來

自走管理

很妙的一個名詞「自走管理」,這也是林醫師提出來的一個名詞,可以用在管理上,其實從知道這個名詞已經很久,由於擔任行政職務的關係,也常常掛在嘴邊,甚至也在許多場合、會議,以「自走管理」期許為行政推動的目標與方式,也常對實驗室的研究生說,要有「自走管理」的理念。

或許大家還摸不著何謂「自走管理」,今天也很好奇地以「自走管理」為關鍵詞,在網路上搜尋,赫然發現沒有相關的名詞,只有在日文網頁中,有「自走管理機」,不知是什麼東西?

初看到「自走管理」,或許大家會和我一樣,以為是不是說錯了,應該是「自我管理」吧!No!就是「自走管理」,「走」與「我」的一字之別,確實有意義上的差別。

先說一下「自我管理」,應該可以說:是一種自覺地針對某個自訂的目標,而產生自發性、自主性的活動,使能達到預期的成果吧!其實,有興趣的讀者,可以自行到網頁搜尋「自我管理」,相關的文章真的是多到看不完。事實上,每個人都有「自我管理」的理念,關鍵在於是否真正落實地去實踐罷!

再來說「自走管理」,個人的體會是:在以一套制度、模式、機制,使得組織內部的人,能夠自動地朝著既定的目標,共同發掘任務、推動任務、執行任務,達到預期的成果與目標。說成這樣,好像在寫教科書一樣,就舉個例來說吧!

在指導帶領研究生進行實驗室的研究工作,自己就設計規劃了一套模式,例如:要求研究生,每週要撰寫週進度報告,也規定了報告格式與內容、以及書寫方式;定期Group meeting,每位研究生要進行主題式報告;專案責任制;等等諸如此類之工作、制度、機制,看似為事務性,卻是很重要的使能夠「自走管理」的追蹤與考核動作,其實,連考核都是「自走」。

在指導研究生,除了在制度面、機制面上的事務性推動「自走管理」,當然也涵蓋了研究技術面向的內涵,然而,這方面都還是「事」的面向,畢竟事情還是由「人」在執行、在推動,那麼「人」就希望也能有「自走」的機制,能讓人、事一起「自走」,才是「自走管理」。

個人認為「自走管理」有兩個面向,一個是自我的「自走管理」,一個是組織、團體面向的「自走管理」,雖然說有此兩個面向,但是「自走管理」的精神是一致的。在此嘗試以”Let Go Management”作為「自走管理」的英文名稱,不知道有無更貼切的翻譯?

「自走管理」是對制度、對人、對工作的一種管理理念,包括了自我管理、目標管理、時間管理、財務管理、人事管理等等,都是「自走管理」的一部分。也許自己還不能將「自走管理」的「象」講清楚,因為這篇在說的是「自走管理」的「相」,或許讀者能自行體會、自行發揮,可以思考如何將「自走管理」的理念,應用在生活、在工作、在組織,就先記得「自走管理」這個名詞吧!歡迎大家來分享「自走管理」的心得。

2009/03/19

相關連結:敬業、專業、樂業「五毛錢」與「五塊錢」的工作態度

以「理」理事,以「事」理事

今天與一位同仁談了許多工作上的事務,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,但是,往往就是有那麼點「人」的因素,好像什麼事都複雜化了。

前文曾寫過「你我他他」這個名詞,是希望大家能以第三者的「他」,來論斷事情的「它」,避免落入你我二元化,對立性的爭論、甚至爭吵。

本文標題「以『理』理事」,簡單的說,就是以道理來處理事情,其實公理,公共的道理,大家所共同認同的道理,應該都是相近的,因此如果在處理事情的時候,能以道理、公理的角度切入,應該是比較恰當的方式。

舉例來說,小朋友在家裡玩玩具,玩完之後,沒有整理好,父母親就要教小朋友,將玩具收拾整理好,教的是收拾整理,玩具用完後,要物品歸位的「道理」,所以這是「以『理』理『事』」,大人教了小孩「理」,也處理了小孩玩具沒有收拾整理的這件「事」。

如果下次小孩又發生了同樣的狀況,玩具玩完之後,又沒有收拾整理,這時大人要教導的仍然是,收拾、整理、物歸原位等道理,或許還要再加上一樣:「禮儀」,對於已經教過的事情,應該要記得。

以玩具未收拾整理這件事來說,會不會有家長是「以『事』理事」的方式處理,怎麼說呢?家長們看到了滿地玩具的景象,「為何沒有收玩具?」,順道又罵了兩句,會不會自己去收拾了?又會不會因為數落了小孩,自己生氣了,與小孩的關係也鬧僵了?如果是,那就是「以『事』理事」了,不僅收拾、整理、物歸原位的道理,沒有教導到,玩具沒有收拾的亂象也沒有處理。

所以,以上述事件來看,「以『理』理事」,當可優於「以『事』理事」,小孩可教導得養成良好的習慣及物歸原位的禮儀,而且玩具也能收拾的整齊,也可以改善親子關係,如果下回還有同樣情形,仍要以物歸原位的「理」,「以『理』理事」,切勿一看到亂象,就興起了「碎碎唸」或罵人的口吻,那就是「以『事』理事」了。

希望大家能體會,本文所說的「以『理』理事」的精神,也做為處理事務的原則,並且能避免落於「以『事』理事」的泥沼。

2009/03/19

相關連結:Data vs. information先有「義」,再有「情」

free count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