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執緣著因,因而不滅」= 「展望過去、把握現在、不管未來」
2018.04.01在竹林園的契合時間,討論到了「絕望」歌詞裡的「心絕去來緣」,玄午花功夫找了每一個字的康熙字典解釋,期待玄午的彙整。
玄歸也連結到林醫師先生講的:「執緣著因,因而不滅」,在大家討論的過程中,自己一直在意會其中的精義所在為何?以下就紀錄個人的想法,或許凌亂、片段、不成熟,秉持分享的角度,與大家討論。
l   「絕」:單一個字的字義為何?斷絲也,斷也,滅也,不續曰絕。
l   「望」:單一個字的字義為何?視遠而惘惘的失志貌。望圓滿。瞻望。或許「望」是瞻仰似的看到圓滿。
| 
–   
  〔古文〕𦣠【唐韻】【正韻】巫放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無放切,𠀤音𧧄。 
–   
  【說文】出亡在外,望其還也。从亡,朢省聲。 
–   
  【釋名】望,惘也,視遠惘惘也。【詩·邶風】瞻望弗及。  
–   
  又【詩·大雅】令聞令望。【疏】爲人所觀望。  
–   
  又【孟子】望望然去之。【趙岐註】慚愧之貌也。【朱傳】去而不顧之貌。  
–   
  又【博雅】覗也。【韻會】爲人所仰曰望。又責望。又怨望。  
–   
  又祭名。【書·舜典】望于山川。【傳】皆一時望祭之。【公羊傳·僖三十一年】望者何,望祭也。  
–   
 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武方切【正韻】無方切,𠀤音亡。義同。【詩·小雅】萬夫所望。【釋文】協韻音亡。  
–   
  又【釋名】月滿之名也。月大十六日,小十五日。日在東,月在西,遙在望也。【易·小畜】月幾望。【左傳·桓三年疏】月體無光,待日照而光生,半照卽爲弦,全照乃成望。  
–   
  【韻會】从壬,譌从王。【說文】日月之望作朢,瞻望之望作望。今通作望,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。 | 
| 
–   
  【廣韻】文兩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文紡切,𠀤音網。 
–   
  【集韻】惘𢠵,失志貌。謂不稱適罔罔,然無知意。亦惶遽貌。【張衡·思𤣥賦】䰟𢠵惘而無疇。  
–   
  又通作罔。【前漢·司馬相如傳】敞罔靡徙。【註】失志也。 | 
| 
–   
  【唐韻】息兹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新兹切【正韻】相咨切,𠀤音思。 
–   
  【廣韻】覷也。【揚子·方言】凡相竊視,自江而北謂之覗。  
–   
  又【唐韻】【集韻】𠀤相吏切,思去聲。義同。  
–   
  又【類篇】奄闚也。一曰𠋫也。 【集韻】本作伺。或作𥄶。 | 
l   「絕望」:合再一起看「絕望」,確實就是:不去「望」,是不去「望」有怎樣的結果。這至少有兩個層次的角度:一則,可能預知了好、或不好的結果,而不去「望」。一則,不管結果如何,都不去「望」。兩者之間,有差別吧!比較「正面思考」(positive thinking)的「絕望」,應該是:不管結果如何,都不去「望」,才是「絕望」的精實之義吧?!「不望果」,就是「忘果」。
l   傳統上對「望」的詞句有哪些?如「希望」、「願望」、「寄望」、「絕望」、「失望」
n   「望」,似乎都在「望」「果」,大部分都是在「望」好的「果」。「希望」、「願望」、「寄望」似乎都有在「望」好的「果」。
n   「失望」是實際的「果」,不如預期所「望」的「果」,所以「失望」了。
n   不會「失望」的最佳策略,可能就是「絕望」的精實之義吧!「不望果」,就是「忘果」。但是,也不是消極的「忘果」,是需要:「執緣著因,因而不滅」,也就是「展望過去、把握現在、不管未來」。
n   「忘果」=「不管未來」,前提是:做到了「展望過去、把握現在」。
l   普遍都說,因果,那麼因果是甚麼?我的解讀:因 à 緣 à 果:
n   「因」是人事物的起源、初始、開頭、源頭(source)
n   「緣」是人事物的發展過程(process)、路徑(path)
n   「果」是人事物發展歷程後的結果(results)、人事物的迴響、反應(response)
l   「心絕去來緣」:看起來是一句話,如果,一個字一個字看呢?如果標點段在不同位置呢?分別會有怎樣的看法呢?
n   「心」「絕」「去」「來」「緣」
n   「心」「絕」「去」「來緣」
n   「心」「絕」「去來緣」
n   「心絕」「去來緣」
n   「心」「絕去」「來緣」
n   「心」「絕」「去」「來」「緣」
l   「執緣著因,因而不滅」:同樣地,看起來是兩句話,如果,一個字一個字看呢?如果標點段在不同位置呢?分別會有怎樣的看法呢?
n   「執」「緣」「著」「因」,「因」「而」「不」「滅」
n   「執緣」「著因」,「因而」「不滅」
l   「因」:是過去的種種,務必要在當下種下好的「因」子,因為當下都會成為過去。
l   「緣」:是人事物時地的因緣際會,人事物在時間與空間的交會
l   「果」:是現象、結果,就現在的「因」來說,「果」是未來的不可知的結果、現象。
l   「因」、「緣」、「果」,看的角度?我看?你看?他看你我的「因」、「緣」、「果」?佛/上帝/阿拉怎麼看?「天」怎麼看?林醫師先生怎麼看?
要來探討以上的提問,先來畫出意象圖:
l   「因」、「緣」、「果」系統流程方塊圖
l   「因」、「緣」、「果」時間數線序列圖
l   「人」「事」「物」「時」「地」總包萬慮「心」相圖
l   【人】的真實義
再回到本文的標題:「執緣著因,因而不滅」= 「展望過去、把握現在、不管未來」。為什麼呢?
l   展望過去:要去省視、檢驗自己過去「著」了甚麼「因」?
l   把握現在:要看看是否隨著時間數線以來「執」著了這個「緣」?是否盡心在當下的「緣」的這個過程?
l   不管未來:如果真的是「因而不滅」,也就是仍舊秉持著初衷的發心,我們秉持著種下盡心的善因、盡心的善緣、何必去求有怎樣的善果呢?
「緣」:循、順,可能就是過程。「因」呢,或許就是初始的發心。「因而不滅」:原來「因而不滅」就是「不管未來」,因為我們「把握」了「現在」,就是「執」著於現在的「緣」,而能夠「執」著於「緣」,就是因為有那個初始的發心的「因」。
「因」是開始的起頭,「緣」是過程,有「因」有「緣」,當然是會有「果」。不過,「執緣著因,因而不滅」這八個字都沒有講出這個「果」,為什麼呢?「因果」、「因果」,或許我們都太強調了結「果」,而忘了更重要的是:種了什麼樣的「因」?
「」
最近的體會「靜定安慮得」,重點不在「得」,同樣的是不需要在乎「得」到什麼結果,重要的是「靜定安慮」的過程,這個從開始後的過程,真的就是「因」「緣」,會開始就是有「因」,會持續的進行就是「緣」,當我們有種下了好的「因」子,我們有盡心的執行過程,就是「執緣著因」吧!能夠時時記得初始的發心,真的就是「因而不滅」了。
2018.04.02
王栢村
|  | 
| 「因」、「緣」、「果」系統流程方塊圖 | 
|  | 
| 「因」、「緣」、「果」時間數線序列圖 | 
|  | 
| 「人」「事」「物」「時」「地」總包萬慮「心」相圖 | 
|  | 
| 【人】的真實義 | 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