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 pages

This page shows my ...

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

契合信念 – 玄珠的啟示

前兩週1/6/2013在竹林園,玄珠分享了她的心得,聽完之後,就一直想要寫下當日的內容,趁現在的空檔,從當日的筆記中,彙整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想。
 
生老病死,如果以時間數線畫下來,生死都在一瞬間,生之前、死之後是未知的、不肯定有沒有的虛線,人的一生一世,就是在這生死之間的實線,如何去妥善老病,就是人生大事。




如何能夠讓自己【心身合宜】是妥善人生的方法,也是面對與處理老病的要訣。

心想瘦、想運動,身想吃、懶得動,這就是心身不合宜。

心想當老師,身有專業、有好的表達能力,這是心身合宜。

心想打網球,身能跑、手感佳,這是心身合宜,當然也有心身不合宜的時候。

【法常】,萬物的道理,天有陰晴、月有圓缺,均為法常,人也要有法常的認知,人都會有老病的法常,這是【有】的認知,如果能夠化【無】,就是能夠妥善處理。

 
 

找到契合人文學會的名片,其中,【契合信念】,以【恩、愛、惠】為信念,從【悲智】中體會【感覺、感受、感應】之【真善美】,原來玄珠的主題是在此。

 


恩:因心而發。不管有沒有恩的感覺,還是要由心而發;重點在發心,在【非意】無心,種下好的因子。

愛:以仁正發。也就是【非意散本仁】,愛可以接受恩,也可以接受惠,以仁為正中、正確的發生而愛。

惠:專一於仁。重點在【非意散本仁】的【散】,惠是給、施、予,要以仁為中心。仁是己立立人,心身合宜則為仁。

 
【恩、愛、惠】容易落入【量】(ㄌㄧㄤˊ)之間,要【量】(ㄌㄧㄤˋ)才是真正的【恩、愛、惠】。不管是AB,或是B得自A,都要【因心而發、以仁正發、專一於仁】,在【非意散本仁】之間。

 

智,有為的實相;慧,無為的空相。

【智慧】也是【有化無】的心身合宜。

學知而能智,智化而能慧。

智慧、智慧,智慧是能【知恩、行愛、止惠】,【知真、行善、止美】。

慈,這個心;悲,不是這個心。慈悲,也是有化無的心。

 
 

 
五蘊之色受想行識,也是發之於情,情宜能發之中節。人不免有五毒【貪嗔癡疑慢】之苦,如何【有化無】?
 

貪:以【正智】會【慧】。貪乃人之本性,惟宜發之中節;貪是人類進步的動力,因為有很多的欲。如能以正智去感覺、感受,而能感應而慧之,就像許許多多的發明與發現。

嗔:以【正仁】會【義】。人都會有脾氣,生氣時,以仁、平等心,以【正仁】去對【義】,也就是【人義、事義、物義】。所謂一怒為紅顏,憤怒是很有力量的,如能以【正仁】會【三義】,當如是也。

癡:以【正勇】會【用】。人都有執著,癡情也是一種堅持,要以【正勇】將能量化給大家,就算傻、笨的癡,真的就是勇,不知道害怕,所以要有【正勇】才能化癡為用,有用於大眾的利益。

疑:以【正信】會【誠】。人是懷疑的動物,懷疑時要有【正信】,才不會冤枉別人,正信以誠,正信才會誠。科學的發展也是在疑,不疑處有疑,持之以誠,正信之,也是人類社會的進步。

慢:以【正勤】會【勞】。凡人都有惰性,怠慢、怠惰人之常情,因此要【正勤能勞】,人類也因為懶惰而有進步,諸多的發明,不就是以勤、以勞的創見。

 
五毒在感覺、感受之中,人都有此五毒之情,要以【正智、正仁、正勇、正信、正勤】為感應力,在【有化無】的過程中,化五毒之苦。

 
想像一下愛迪生如何發明電燈泡,【貪】為了蠟燭不方便要亮光,【嗔】經過多少淬煉失敗的憤怒,有愈挫愈勇的【癡】,抱持著【疑】的態度,就是要拒絕點蠟燭的【慢】,是否就是【有化無】的【化五毒】呢?

 
【悲智雙運】,是由已知去探尋未知,由感覺、感受去尋求感應,由智去累積智慧。也是要去使得【心身合宜】的方法,就是【心身平衡】而已。

 
如何能心身合宜、心身平衡?由【拾身得心】與【捨心得身】來說。

 
【拾身得心】:拾,收、斂、歸納整理。有感於恩,無應於惠。以划船搖槳來說,搖槳的感覺、感受、感應的過程,槳身下水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划船前進效果,當然出力的力道也全然不同,透過身心的協調、修正、調整,慢慢體會出搖槳使得划船能夠快速前進的搖槳方式,而能夠得心應手,這就是【拾身得心】,以划船搖槳這件事來說,就是【心身平衡】、【心身合宜】。

 
聖人以德而感,感天地之氣而應,也是心身互激的過程。以划船搖槳來說,【拾身】去學,學習形、學習式,持續的練習,由【學而】而能夠【覺而】,得其內容之【得心】,【拾身】是行,【得心】是止,行而得慧,此為【拾得】的過程。

 
如果划船搖槳已經【拾身得心】的【拾得】,這個學習自得的過程,不就是【一增一減】、【自增自減】,如果能夠達到【不增不減】,這就是【捨心得身】,划船搖槳已經到了爐火純青、隨心所欲的【心身合宜】。
 

【拾身得心】à【拾得】
【捨心得身】à【捨得】

 
練習武術拳法的過程,好像就是這【拾身得心】à【拾得】,及至【捨心得身】à【捨得】的體會,學習拳法之初,在學習招式、學習形,透過【拾身】不斷地練習,而能有所【得心】應手的感覺、感受。在熟悉了拳法之後,除了打出拳形招式,也就是有了【感覺】,在身法之外的心法,也越來越有體會,則是在【感受】,最後,如同【非意散本仁】的非意無心之間,就沒了心法而有了身法,這或許就是【捨心得身】。

 
今日的主題,【契合信念】:以【恩、愛、惠】為信念,從【悲智】中體會【感覺、感受、感應】之【真善美】,彙整玄珠的講授大綱如下:
 

1.         生老病死
2.         心身合宜
3.         法常
4.         有化無
5.         恩愛惠
6.         非意散本仁
7.         恩:因心而發。愛:以仁正發。惠:專一於仁。
8.         【量】(ㄌㄧㄤˊ),【量】(ㄌㄧㄤˋ)
9.         智慧
10.     【知恩、行愛、止惠】,【知真、行善、止美】
11.     五毒【貪嗔癡疑慢】
12.     貪:以【正智】會【慧】
13.     嗔:以【正仁】會【義】
14.     癡:以【正勇】會【用】
15.     疑:以【正信】會【誠】
16.     慢:以【正勤】會【勞】
17.     【悲智雙運】
18.     【拾身得心】與【捨心得身】
19.     由【學而】而能夠【覺而】
20.     【一增一減】、【自增自減】、【不增不減】à【感覺】、【感受】、【感應】
21.     【拾身得心】à【拾得】
22.     【捨心得身】à【捨得】
23.     【拾得】à【捨得】
 
以上的紀要與個人的心得,不知道有沒有【切中】玄珠的分享?

2013/01/19

相關連結:思益清靜不時不空,不空不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

free count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