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 pages

This page shows my ...

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

想、講、寫

在教學授課之中,常會問些問題,請學生回答,並且提出懸賞,能夠正確回答所提問題者,給予加分,這樣的作法有提高學生學習樂趣,以及吸引注意力效果,前文曾探討「如何講一個完整故事」的現象,最近又有另一種體會,就是本文要探討的「想」、「講」、「寫」。

「象」與「相」一文中,也提到老師上課中,其實是將課程內涵的黑「象」,以講授(語言、口語)或在黑板抄寫重點(文字)的紅「相」,來表達課程內涵的黑「象」,學生聽到老師的講授、看到黑板文字重點,就會有某種程度接受到的紅「相」,本文就稱之為「想」,就是每一位學生學得之「心」中的紅「相」,也是在上課中所得到的想法、思想。

當我們有了「想」,這是存在於腦袋中,在上課中的當下,或許有所領悟與了解,若沒有筆記或複習,有時候,這種已經理解的「想」,恐怕又會消失,要能保持擁有這個「想」、就要「講」出來、「寫」下來。

在教學上,同樣地為了鼓勵同學、輔助同學激勵回答問題、思考問題、紀錄問題及想法,也祭出了記筆記加分的作法,其實上課記筆記,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事,過去的學生,不必說都會在上課中記筆記,然而,現在的學生,不知為何,記筆記的人少之又少,因此祭出了優良筆記加分的作法。

記筆記就是「寫」,在上課中、或是聽演講過程中,如能稍加紀錄,將有莫大的幫助,因為有了「想」,如能記錄下來,除了備忘之外,另一層意義是,透過「寫」轉化了「想」,而成為具體的文字,如果在課後,還能與同學間互相討論,「講」出來,那麼「想」、「講」、「寫」或「想」、「寫」、「講」一氣呵成,在學習上應當有事半功倍之效果。

本文探討的重點在,有「想」之後,能夠去「講」、去「寫」,透過「講」及「寫」,可以讓自己釐清所「想」的邏輯性與正確性,其實,老師們於上課中的提問,透過學生的回答,可以窺知學生學習成效以及所掌握的「想」,另外,透過作業、考試,以「寫」的方式,要學生「寫」出所學的「想」,也是另一種驗收學習「想」的方式。

本文建議學子,有了任何「想」,不論是課業上、或精神面上的心得也好,有了「想」,就多去「講」,說給同學、朋友知道,除了分享之外,更重要的是可加強自己對「想」的認知,「講」的好處是,可利用肢體語言輔助,一般是較容易的,不過,確實也有人是不善言詞的口語表達,但需注意的是,到底是有「想」,無法「講」,還是無「想」,根本沒得「講」,這兩種情形是不一樣的!

若一個人有「想」,也認為自己學到了課程的「想」,那麼「講」不出來,或許是口語表達能力不足,那就多訓練「講」的能力,但是由個人的教學經驗中常發現,其實,大都是在「想」的不足,因為所接收到、學習到的「想」,仍沒有一個完整輪廓,而「講」不出個完整的故事。

再談到「寫」的功夫,還是要有「想」作後盾,譬如以寫作文來說,其實要有「想」,才能「寫」出東西來,所謂文思泉湧,是有了思想,藉由文字,而能續延不絕地表達出來。

在課堂中,「寫」的基本功是紀錄、速記,必須能快速整理思緒,將聽到的、看到的,寫下、或記錄下來,因為要「寫」下老師所「講」的、所「寫」的重點,這就是個人「寫」的功夫的磨練,如何達成呢?建議學子們,能養成隨時動筆作紀錄的習慣,建議由「全都抄」,完全的抄寫開始學習,慢慢地能夠加入個人消化後的「想」,由「寫」來詮釋自己的「想」,再反覆印證此「想」的正確與否?

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」,這是在說「思考」,也就是有「想」的重要性,「學」與「思」是重要學習的進程,這句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本文所探討的「想」、「講」、「寫」,可以是落實於學習的實用方法,提供學子求學的參考!

2010/03/27

相關連結:如何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如何寫自傳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

free count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