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 pages

This page shows my ...

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

信達雅

大家都聽過翻譯的三大原則,就是「信達雅」,不管是英翻中、中翻英,或者是古文或文言文的白話文翻譯解釋,都需要「信達雅」,甚至開會中,擔任會議紀錄者,也需要「信達雅」的磨鍊。

首先來說一下英翻中,一個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「明天過後」這部電影,原英文片名是:The Day after Tomorrow,在中國據悉翻譯的片名是「後天」,這真的是直譯、直接的翻譯,就是對字面上的意思直接翻譯,其實這也是正確的,也明確的有「信」的要求,而「明天過後」的翻譯呢?個人認為就充份有「達」、「雅」的境界,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,都會有同感!

如何才能「信達雅」?又怎樣是「信達雅」?有何差別呢?就個人的看法如下:
  • 「信」:能夠原原本本的表達了原文的意思,就是「信」。
  • 「達」:能夠充分表示出原文隱含的意涵,為「達」。
  • 「雅」:能夠以通順、流利、優美的文字,表現出「信」、「達」,則就是「雅」。

要來談英翻中,或許先來說讀英文的方法,其實也可掌握此「信達雅」的原則,讀英文在看一篇文章,首先要能確「信」對原文的解讀正確,其次,「達」就是要能看出原文隱喻的內涵,當然也要能夠體會出內容「雅」的地方。

舉一個例子,英文:(I am so hungry that) I can eat a horse.,直譯是:(我很餓而)我能吃一匹馬。本例句,(I am so hungry that)對話中有可能是不會講的,但卻是該句完整的意思,若中文翻譯只說:我能吃一匹馬,恐怕都還未到「信」的階段,因為此句之意,真的是餓壞了,連一匹馬這麼大都可以吃掉,當然如果英文是如此說:I am so hungry that I can eat a horse.,這樣子就比較容易感覺到原英文「達」的意思,更可體會使用英文形容很餓、餓壞了的「雅」之表達方式。

若不談英文翻譯,就文言文來說,若要以白話文來說明解釋,也是有「信達雅」的層次,同樣地,首先要「信」,要了解、「感覺」原文的意思,其次要「達」,是「感受」原文的涵義,最後當然是體會「感應」原文中的「雅」。

本文不在探討英文翻譯、或文言文的解釋,本文要談的是「信達雅」的理念。

再舉辦理會議記錄會議紀錄的例子,在開會中,與會者常常是高談闊論,不管是主席報告、或是發言討論,總是說得一長串,擔任會議紀錄的人,要做好一份會議紀錄,就要掌握「信達雅」的原則。

  • 「信」:要能夠明白正確表達發言者的內容,就是「信」。
  • 「達」:要能夠正確敘述出發言者之重點意涵,為「達」。
  • 「雅」:要能夠精簡,以通順、流利的文字,寫出「信」、「達」的會議紀錄,則就是「雅」。

一位能力強的秘書,就是能夠言簡意賅的整理出一份「信達雅」的會議紀錄,「信達雅」看起來容易,其實是需要相當的磨鍊。

再舉與研究生group meeting的例子,個人都會要求研究生在meeting之後,寫下個人的會議紀錄,有幾個目的:

  1. 備忘:對於交辦的事情,若沒有詳實記下來,恐怕連自己都忘了,也成了沒有完成交辦事項的主要藉口:「忘了」!
  2. 確認:在了解研究生是否確實掌握老師交待的事項。
  3. 訓練:主要也是在訓練學生記紀錄的能力:要將所了解的事項,以「信達雅」的文字寫出來。

從個人指導研究生的經驗,記紀錄確實是很好的訓練方式,事實上,有很多公司在訓練新人,也是由記會議紀錄開始,如何由一群人的會議中、會談中,摘錄出會議的重點要項、或綱要,又能夠通順的表達出來,的確是需要以「信達雅」的理念來自我訓練。

本文在寫「信達雅」,不曉得作者是否有將「信達雅」的理念,忠實的以「信」,明確的以「達」,通順的以「雅」,表達的夠清楚(信)、夠明白(達)、夠流暢(雅)呢?

2010/03/16

相關連結:從英文字看生活態度實力、表達能力與呈現度「象」與「相」

思益清靜

「思益清靜」這也是從林醫師處所學到精簡的四個字,從字面上來看,很容易理解就是:「凡事想好的,讓心清靜!」

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事情的發生始末,一定伴隨著有物,這「人、事、物」可以說是日常生活中的三要素,所以常說,為人處事(世)、待人接物,如何處理好「人、事、物」,確實是每個人所需要面對的日常課題。

以餐會或宴客來說,譬如說要辦個生日餐會,就是某人生日這件事,許多人一起用餐慶祝,少不了也會有生日禮物,看待這「人、事、物」都要以「思益清靜」面對之為宜。

當開始準備舉辦生日餐會,從餐會的開始到結束,無一不是牽涉到「人、事、物」,例如:主辦人要想邀請什麼人參加?誰能參加、誰適合邀請?要中餐、西式、還是簡單的生日蛋糕就好?受邀請的人,其實也有些事情要考慮,要送什麼生日禮物?會碰到什麼人?要怎麼寫生日卡?相信還有很多很多的「人、事、物」都需要考慮,那如何考慮呢?就是本文所要談論的重點:「思益清靜」!

有人被邀請、有人沒被邀請,有人欣然出席、有人沒能出席,有人被邀請了不來、有人沒被邀請想來,這些實在有太多人的因素,以及太多的可能狀況,不管是主人或賓客,只有一個原則「思益清靜」,這只是個單純的生日餐會邀請而已。

有一種狀況,有人被邀請了,這個人或許就要想為什麼邀請我?有什麼目的?有什麼意圖?為什麼其他人沒有被邀請?又為什麼只有我被邀請?…就有種種的疑問,其實,真的不用想太多,這就是「清靜」的意義,很單純的就是「生日餐會」嘛!如果真的要想,那麼務必要想好的面向,這就是「思益」了!

又如果邀請的人沒來,主人若是不夠「思益清靜」的話,或許就開始想了,他是不是看不起我、他是不是不喜歡我、對我有成見,所以就不來,這時的這些想,都是「思害」、「思惡」,如何「思益」呢?他是不是有事情擔擱了、或許忘記了,事實上,根本都不必去想,如果「清靜」的話,就是很單純的「他沒有來」,更是很單純的「他有被邀請」,「他沒有來」。

然而,人們的思維常常是「想像、揣測、臆測」,如果有人單純的、無心的說:「他有被邀請,『但是』他沒有來」,千萬不要去「想像、揣測、臆測」這個『但是』,因為有太多的可能性,第一,想也想不完,第二,想得也不一定對,第三,想對了又如何?第四,萬一想錯了,而導致有不利於對方的情事發生,那不是很對不起人家,所以本文說:「思益清靜」,要想就要想好的,至少這樣不會冤枉人家,而最好的辦法就是「清靜」,根本就沒有想不想的問題,就是「生日餐會」、「他被邀請」、「他沒有來」,就是這樣單純三件事而已啦!

如果說「生日餐會」是「事」、賓主是「人」,那麼「生日禮物」就是「物」了,賓主之間會不會為了這「生日禮物」,又不「思益」、不「清靜」起來了,「物」無貴賤、輕重、厚薄,「物」是平等的,是人們的不「思益」、不「清靜」,讓「物」成了不平等,如果還要去「想像、揣測、臆測」這個「生日禮物」,恐怕也沒完沒了,還是「思益清靜」比較單純吧!

「思益清靜」聽起來很簡單,其實真要落實的做起來,恐怕不是容易的事,然而事實上,卻也是件非常容易做得到的,這不是很矛盾嗎?不,這只在於一念之間,簡單說:還是「思益清靜」。


2010/02/03

相關連結:大往小來先有「義」,再有「情」

想、講、寫

在教學授課之中,常會問些問題,請學生回答,並且提出懸賞,能夠正確回答所提問題者,給予加分,這樣的作法有提高學生學習樂趣,以及吸引注意力效果,前文曾探討「如何講一個完整故事」的現象,最近又有另一種體會,就是本文要探討的「想」、「講」、「寫」。

「象」與「相」一文中,也提到老師上課中,其實是將課程內涵的黑「象」,以講授(語言、口語)或在黑板抄寫重點(文字)的紅「相」,來表達課程內涵的黑「象」,學生聽到老師的講授、看到黑板文字重點,就會有某種程度接受到的紅「相」,本文就稱之為「想」,就是每一位學生學得之「心」中的紅「相」,也是在上課中所得到的想法、思想。

當我們有了「想」,這是存在於腦袋中,在上課中的當下,或許有所領悟與了解,若沒有筆記或複習,有時候,這種已經理解的「想」,恐怕又會消失,要能保持擁有這個「想」、就要「講」出來、「寫」下來。

在教學上,同樣地為了鼓勵同學、輔助同學激勵回答問題、思考問題、紀錄問題及想法,也祭出了記筆記加分的作法,其實上課記筆記,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事,過去的學生,不必說都會在上課中記筆記,然而,現在的學生,不知為何,記筆記的人少之又少,因此祭出了優良筆記加分的作法。

記筆記就是「寫」,在上課中、或是聽演講過程中,如能稍加紀錄,將有莫大的幫助,因為有了「想」,如能記錄下來,除了備忘之外,另一層意義是,透過「寫」轉化了「想」,而成為具體的文字,如果在課後,還能與同學間互相討論,「講」出來,那麼「想」、「講」、「寫」或「想」、「寫」、「講」一氣呵成,在學習上應當有事半功倍之效果。

本文探討的重點在,有「想」之後,能夠去「講」、去「寫」,透過「講」及「寫」,可以讓自己釐清所「想」的邏輯性與正確性,其實,老師們於上課中的提問,透過學生的回答,可以窺知學生學習成效以及所掌握的「想」,另外,透過作業、考試,以「寫」的方式,要學生「寫」出所學的「想」,也是另一種驗收學習「想」的方式。

本文建議學子,有了任何「想」,不論是課業上、或精神面上的心得也好,有了「想」,就多去「講」,說給同學、朋友知道,除了分享之外,更重要的是可加強自己對「想」的認知,「講」的好處是,可利用肢體語言輔助,一般是較容易的,不過,確實也有人是不善言詞的口語表達,但需注意的是,到底是有「想」,無法「講」,還是無「想」,根本沒得「講」,這兩種情形是不一樣的!

若一個人有「想」,也認為自己學到了課程的「想」,那麼「講」不出來,或許是口語表達能力不足,那就多訓練「講」的能力,但是由個人的教學經驗中常發現,其實,大都是在「想」的不足,因為所接收到、學習到的「想」,仍沒有一個完整輪廓,而「講」不出個完整的故事。

再談到「寫」的功夫,還是要有「想」作後盾,譬如以寫作文來說,其實要有「想」,才能「寫」出東西來,所謂文思泉湧,是有了思想,藉由文字,而能續延不絕地表達出來。

在課堂中,「寫」的基本功是紀錄、速記,必須能快速整理思緒,將聽到的、看到的,寫下、或記錄下來,因為要「寫」下老師所「講」的、所「寫」的重點,這就是個人「寫」的功夫的磨練,如何達成呢?建議學子們,能養成隨時動筆作紀錄的習慣,建議由「全都抄」,完全的抄寫開始學習,慢慢地能夠加入個人消化後的「想」,由「寫」來詮釋自己的「想」,再反覆印證此「想」的正確與否?

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」,這是在說「思考」,也就是有「想」的重要性,「學」與「思」是重要學習的進程,這句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本文所探討的「想」、「講」、「寫」,可以是落實於學習的實用方法,提供學子求學的參考!

2010/03/27

相關連結:如何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如何寫自傳

free counters